发布时间:2020年11月30日
来源:工信
阅读:105次
中新网北京11月28日电 (李京泽)中国社会科学院27日在北京召开“十四五规划与中国发展”学术研讨会。如何理解“十四五”规划?怎样看待中国发展?与会专家对此进行解读与回应。
解读:创新何以居中国现代化建设核心地位?
中国官方本月3日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如今,再次升级创新地位,与会专家认为这既是基于对中国过去发展的总结,也是着眼未来发展的动力。
回顾以往,全会对科技创新发展做出重要判断即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当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亟需创新的驱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解释称,双循环是创新驱动自立自强的循环,进入新发展阶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比过去任何时候更需要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增强创新第一动力。
对于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是其中一项关键举措。他尤其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和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前者针对那些投入巨大、研究难度高,市场单一主体难以攻关的综合项目,后者则是围绕产业基础的现代化在十四五期间进行一系列有效安排。
回应:不存在“中国威胁”“停止开放”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描绘了新蓝图。在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之际,也有一些嘈杂之音。
比如,个别外界人士把中方提出的掌握发展主动权渲染为“中国威胁”。
“这是完全不存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说,我们谈掌握发展主动权针对的是面临的安全问题、风险和挑战,主动权在于达到自我目标,同时实现互利共赢。新冠疫情防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掌握了主动权,才会控制住本国疫情,为全球抗疫做出贡献。
在疫情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保护主义抬头的氛围之下,外界出现了对“大循环”和“双循环”割裂的误读,“中国停止开放向内转”的疑问随之产生。
对此,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中共中央专门介绍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深入参与国际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张宇燕表示,《建议》共60条,至少有4条直接涉及对外开放,至少7条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我们势必会在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中谋求自身和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
展望:直面国家发展痛点、难点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建议》的一系列关键表述中不难发现其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充分考量,直接回应了未来国家发展的痛点、难点。
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为例,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76亿,占世界同年龄组人口的23%,高于中国总人口在世界占比的18.2%。“十四五”期间,中国将逐渐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总量向峰值趋近。和“十三五”末相比,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抚养比,到“十四五”末将提高3.3个百分点,到2035年将提高15.6个百分点,达到32.7%。
“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仅要发展养老产业,而要综合施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若干紧迫任务涉及生育政策、退休制度、教育和培训体系,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收入分配格局、老年服务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关的领域。
对此,《建议》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