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7日
来源:工信
阅读:160次
7月29日,株洲·中国动力谷再传好消息:由中车株机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全球最大功率神24电力机车,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功下线。该电力机车以16项技术创新成功刷新纪录,成为全球最大单机功率、全球最大单机牵引力、可灵活编组及智能驾驶的重载铁路“动力之王”,被誉为我国铁路重载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更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
从追赶到并跑,从并跑到领跑,直至一骑绝尘。中车株机本身犹如一台马力巨大的电力机车,牵引着株洲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加速前行。
放在更大的背景下,中车株机只是株洲市整个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升级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株洲基于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的比较优势,以产业链思维抓项目、兴产业、强实体,坚持补短板和锻长板相结合,统筹强链补链延链,潜心打造中国动力谷,构建“3+5+2”现代产业体系,已成功培育出全国首个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中国动力谷已成为中国高端制造竞技世界的新名片,更是株洲这个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跃上发展新高地的显著标志。
动力株洲,奔涌向前。当下,株洲上下团结一心、奋勇向前,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中国动力谷、更具能级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更具吸引力的“一带一部”开放发展先行区,着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株洲新篇章。
中国动力谷舞起产业龙头
今年5月9日,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三会”合一推进会议胜利召开,链长制、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支产业链推进力量正式亮相。市委书记毛腾飞表示:“成立产业链企业联合党委,是株洲以党建促进企业发展的宝贵探索。要充分发挥企业联合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凝心聚力作用,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大中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
产业链联合党委,为株洲产业升级提供了新路径。今年上半年,株洲市产业链上重点项目投资进度达61.7%,带动产业投资增长15.6%。全市上半年GDP实现正增长,由一季度的-3.3%提升到0.9%,规工、投资、消费、财政收入等指标逐月回升、逐步回稳。
自2013年响亮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的宏伟目标以来,中国动力谷就承担起了实现株洲产业加快发展、升级发展的历史重任。而随着建设“一谷三区”上升为全市战略,中国动力谷对株洲产业全面升级、经济整体发展的牵引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通过链长制、产业协会、产业链企业联合党委“三方联动、同频共振”,共同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昂首迈向2000亿、3000亿台阶,加快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如今,株洲市已经聚集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等轨道交通产业企业300多家,形成了全球最完备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条,拥有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等110个创新平台,是全国唯一的轨道交通装备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几年前,该市轨道交通产业年产值就已经超过1000亿元,电力机车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达27%,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城轨车辆国内市场占有率30%,动车组、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等多个产品产销量均为全国第一。
根据《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 (2019-2025年)》,到2025年,株洲将建成现代轨道交通科技城,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智造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
同样是动力产业,株洲市的航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在稳步前行。
位于芦淞区的董家塅高科园,是株洲市航空产业重镇。在这里,每年通用航空产业产值近300亿元,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已形成了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航空飞行器制造、通用航空运营、航空配套产业和航空衍生产业融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近年来,该园区着力构建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区、整机制造和通航运营区、航空小镇生活配套区、科技创新与配套衍生区四大板块,一个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正在积极争取之中。
正在株洲高新区的河西示范园,聚集着220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1家,产值同样达到300亿元,并已经形成从汽车设计到整车制造,再到零部件生产的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及由新能源轿车(北汽)、客车(中车电动)、专用车组成的整车产业布局。其中,北汽株洲分公司作为北汽自主品牌布局全国的第一个外埠基地,9年来已在株洲基地累计生产整车100万辆,目前年产量20万辆,规划产能达到50万辆,株洲即将成为北汽集团生产运营的第二中心。
作为株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中国动力谷影响正在日益扩大。在省内,其与长沙麓谷、湘潭智造谷“三谷”并立;在我国中部腹地,其与合肥“中国声谷”、武汉“中国光谷”、江西“稀金谷”、河南“冷谷”并称“五谷”丰登;在国际上,其已经与美国加州“硅谷”、西雅图“云谷”、德国“碳纤维谷”建立起了“四谷”联动机制。
目前,株洲市正在依托中国动力谷全面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系统编制中国动力谷和17个产业规划,大力构建以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核心,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绿色食品、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形成中国动力谷10大产业对应16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条、再对应10大园区的集群推进格局。
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中国动力谷10大重点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市工业比重由65%提高至2019年的75%。
项目建设年增强发展后劲
今年前三季度,株洲市开工重点项目274个、竣工96个,完成投资891.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5.4%,同比上升19.9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双双拿下全省第一。
到目前,株洲市已经连续6年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连续5年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和温暖企业行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产业链思维强实体、新产业导向更加明确,链长制、产业协会、产业链企业联合党委“三方联动、同频共振”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机制更加完善,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实施路径更加明晰。
作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株洲市各工业园区表现活跃。为激发园区活力,推进园区集约化、专业化和特色化,该市持续开展以承载能力升级、体制机制升级、产业生态升级、营商环境升级和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四升级一加强”为重点的园区升级行动,在全省率先打出“政策意见+行动方案+考核办法”、“季度考评+年度考核+营商环境评估”的组合拳,园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步伐明显加快。2019年,在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百强榜上,株洲市排名第64位,“信用株洲”美誉度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株洲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园区工业集中度由2015年的64%提高至2019年的77%,综合实力上升至全省第3,创五年来最好成绩。其中,株洲高新区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五星级示范基地、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区建设试点,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二;醴陵经开区荣获全省节约集约用地一等奖。
同在“十三五”期间,株洲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并先后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产融合作、信息消费、5G等试点,工业稳增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获国务院通报表彰,制造强市、园区发展、工业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获省政府通报表彰。期间,全市累计培育工业“小巨人”111家、亿元企业62家,宏达电子、飞鹿股份先后主板上市,欧科亿成功上市科创板。
仅在2019年,株洲就新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382个,合同引资1300多亿元,其中新引进500强企业16家。新开工、竣工重点项目260个、122个,完成投资1000多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23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17个新兴优势产业链规模达到4400多亿元,轨道交通产业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试点,中小航空发动机、陶瓷、先进硬质材料获湖南产业集群建设试点。
进入2020年,尽快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项目建设带来巨大影响,但随着疫情好转,株洲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按图索地”工作机制,全市园区前9个月签约148个工业项目已落图109个,新引进、新开工、新竣工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81.5%、95%、92%。同在1-9月,全市17个产业链引进上下游重点项目94个,完成年度任务的78.3%;产业链上206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7%,95个科技创新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4%,80个产品创新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6%。
数据并不抽象。数据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项目资金,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是全力运转的生产车间。项目为王添后劲,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项目建设一天天刷新的相关数据,成为株洲市加快升级发展的最好见证。
创建示范区激发发展活力
8月28日,2020年度中国最具创新力知识型组织(MIKE)大奖获奖名单发布。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专家及众多名企知识管理高管等严格审定,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获得2020 China MIKE卓越大奖,成为全国三家获奖单位之一。
9月29日,国创越摩先进封装项目在株洲经开区开工。该项目总投资约26.8亿元,计划于2022年3月建成投产,届时将实现5G滤波器国产化封测产线零的突破,并依托先进技术工艺优势,吸引上下游优质企业进驻株洲。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超4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产值近百亿元。
……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创新是株洲的核心优势。近年来,株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创造世界第一,取得一项又一项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成功跻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对株洲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上升至65%。
为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株洲先后推出“自创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人才新政30条”“知识产权战略行动”“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株洲市促进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科技创新券”等创新政策,搭建起了全省第一家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市州分市场,建起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科力芯”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了“仟里马”“梧桐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吸引了湖南股交所株洲分所、中车产投等一批融资服务机构入驻。
在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株洲市市先后引进26位国内外院士、5名“千人计划”专家开展项目合作,组建院士工作站14家,成功获批组建“轨道交通装备国家创新中心”、“功率半导体省级创新中心”和“南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车株机、608所获批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8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株洲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之后,株洲市迅速形成了《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方案》,首次提出围绕创建“十大工程”,进一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全面建立具有株洲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株洲先后制定实施“创新10条”“双创8条”“人才30条”“自创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大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为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运行保障。
随着一系列举措不断落地,株洲市的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力日益迸发。
据统计,2014年以来,株洲新引进各类人才近10万余名,建设创新平台总数达到469家(其中国家级平台43家、省级平台228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交易额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全省平均数的2倍。
随之而来的,是株洲市创新成果密集涌现。从全球首台智轨列车、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全国首列中低速商用磁浮列车,到全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时速400公里的永磁牵引电机、时速600公里的长定子直线电机,到高性能离心风机、全球首条智能轨道示范线、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发动机,再到生物医药多肽库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在株洲问世。同时。IGBT、光纤陀螺、特种功能靶材、飞机发动机叶片、高端PI膜等技术也领跑全国。
截至2020年5月,全市共引进科技创新人才743人,其中,全职引进494人,柔性引进249人;博士或副高以上职称有262人;带技术、资金或股份的有431人。41人入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长沙市。
9月25日,湖南省功率半导体产业对接会暨中国功率半导体技术创新与产业联盟第六届国际学术论坛在株洲举行。活动由省工信厅、株洲市政府、中国功率半导体技术创新与产业联盟共同主办。
论坛举办的背景,是株洲市功率半导体产业实力的不断增强。目前,株洲正在据此争创国家级功率半导体创新中心。为此,该市将整合汇聚企业、科研院所和产业技术联盟资源成立合资公司,打造贯穿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的创新平台并建设成为功率半导体检测试验中心,建设功率半导体仿真中心和功率半导体模块封装测试中试平台,形成功率半导体“芯片-器件装置-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条。
打开一个又一个突破口,抢占一个又一个高地,一个实力越来越强大的“创新株洲”,正迈开矫健的脚步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