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3日
来源:工信
阅读:165次
“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文字实录
2020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罗延枫主持发布会,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周逢民、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张瑞怀、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田哲、中国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周伯婷出席,介绍“金融产品创新”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文字实录。
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 罗延枫: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工作过程中,十分注重指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场发布会我们聚焦“金融产品创新”这一主题,围绕政策工具创新、信贷产品创新、配套服务创新等方面介绍相关做法和成效。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先生,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周逢民先生,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张瑞怀先生,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田哲先生,中国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周伯婷女士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接下来首先请金鹏辉主任介绍情况。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 金鹏辉: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总行的统一部署下,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我们一手抓政策激励,一手抓金融创新,协调各部门发挥政策合力,特别是调动金融机构的主动性。我们的工作有几个特点,一是动作非常快。在第一时间报请上海市政府,成立了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二是方案具有上海特色。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60天集中行动计划。三是银企对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围绕外贸、科创等重点支持行业举办了6场“温暖浦江”系列政银企对接会,打造出了稳企业保就业的银企对接品牌,各家商业银行也主动用“温暖浦江”这个品牌,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举办银企对接会,在上海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
在完善激励奖补方面,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上海金融18条”的政策工具箱。这个政策工具箱里“干货”很多,如设立首期120亿元的纾困专项贷款;推动政府融资担保机构将担保放大倍数扩大到不低于5倍,截至目前,新增担保规模达到了300亿;加大对小微信贷的奖补力度,特别是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将贷款不良率补偿下限由1.5%下调到1.2%等。这一系列措施,积极有效地引导了各家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推动优化地方国有金融企业考核评价制度。
总体来说,上海小微金融服务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比如,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扩大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贷款;开展上海金融创新科技监管试点,重点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第一批8个项目已经落地;在外贸领域,深化“信保+担保+银行”的融资模式;在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推动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和上海票据交易所的供应链票据平台应用。此外,扩大直接融资,特别是创新创业债的发行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罗延枫:下面请周逢民行长介绍情况。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 周逢民: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总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发布会,也非常感谢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对山东的支持。
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企业多、人口多,全省有市场主体1100多万,常住人口超过1亿,做好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工作,责任重大。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按照“金融机构主导、政策激励引领、市场主体受惠”的思路,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着重在“落实、引导、激励、服务”四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为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健康发展提供了金融动力。前三季度,全省新增市场主体99万户、就业94万人。
落实,就是抓“政策工具”落实。人民银行总行推出“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后,济南分行快速、全面、精准推动政策工具落实。“快速”集中表现为:第一时间进行政策宣传引导,第一时间建立月度通报和后进约谈两项机制。“全面”集中体现为:通过对全省250余家银行机构、1200余家企业调研,配合总行扩大政策工具支持范围。“精准”集中体现为:全力破解工具落地过程中企业和银行遇到的问题。10月,全省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延期率升至70.2%,符合条件的法人机构以信用方式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占比升至53%以上。
引导,就是抓“关键领域”引导。聚焦山东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确保“市场主体需求在哪里,产品创新就跟进到哪里”。目前,已经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等重点,引导、支持金融机构推出“风投+银行”“白名单+科技金融特派员”等多种融资服务模式;创新推出“瞪羚科技信用贷”“科创e贷”等产品100余项;围绕文化、旅游、餐饮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引导、支持金融机构推出“食宜贷”“文旅六保贷”等产品30余项;围绕民营企业、创业就业、个体工商户等重点领域,推出“民营企业贷”“创业担保贷”等产品20余项。
激励,就是抓“真金白银”激励。在央行优惠资金使用方面,3000亿专项再贷款、5000亿再贷款再贴现、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已累计撬动贷款超1100亿元,支持市场主体12万家,全省没有出现融资问题导致的倒闭潮、失业潮。在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配合,在山东省整合设立了20亿元的省级中小微企业贷款增信分险专项基金,同时,对支持新旧动能转换效果好的金融创新产品、支持企业债券融资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给予专项奖励。
服务,就是抓“配套设施”服务。着重推进了“四个体系”建设。在融资担保体系方面,推动出台了15项具体措施。在信息共享体系方面,实现了政府部门11个领域、41类信息数据的共享查询。在科技支撑体系方面,上线了99个金融科技应用项目,支持金融机构推出线上创新产品50余种。在政策辅导体系方面,对初创期企业,开展“首贷培植行动”;对成长期企业,成立“金融顾问团”,上门提供政策支持;对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企业,开展“金融诊疗”助企专项行动,在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
目前,山东金融运行总体平稳。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贷款和存款余额分别突破15万亿、9万亿、11万亿三个台阶,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小微企业、涉农、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全面回升,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大幅下降。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行部署,持续抓好落实、引导、激励、服务各项工作,以创新为动力,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罗延枫:接下来请张瑞怀行长介绍情况。
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 张瑞怀:各位媒体朋友们好,我简要介绍一下江西的情况。今年以来江西受到新冠疫情和特大洪灾的双重影响,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责任和意义重大。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认真落实总行稳健货币政策,10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12万亿元,贷款增速连续14个月居全国前三;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9%,同比下降79个基点。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也精准滴灌到小微企业。6-10月已累计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319.6亿元,支持企业4.6万户,延期率持续达60%以上;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44.9万笔,金额508.7亿元,占同期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的31.4%。在应对疫情灾情冲击的过程中,我们会同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全省银行机构以特色产品创新带动业务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第一,完善层次化金融组织体系。引导银行机构响应国家和省级重大金融改革创新战略,成立科技支行、绿色支行、文化支行和普惠金融专业部门,专司特定领域的信贷产品创新。如江西赣江新区作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设立了包括生态支行、人才银行、金融科技实验室等在内的11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针对绿色项目创新了一大批绿色金融产品,有效提升了绿色产业与金融资源的对接效率。
第二,打造线上化大数据平台。南昌中心支行积极推进金融服务与数字科技相结合,一方面,于2018年11月开发上线了江西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线上展示小微信贷产品294种。至10月末,平台注册用户达205.1万户,银行机构累计为18.1万户平台申贷企业发放贷款2592.3亿元。另一方面,创新建立了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平台,目前已采集省内329万户企业的5.0亿笔以上交易记录,通过收支流水信用评分模型,帮助银行进行产品开发和风险定价。两个平台的运行有效缓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为银行获客并以合适产品对接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推进链式化供应链金融。以江西省领导挂帅“链长制”的14条产业链为立足点,建立3594户产业链重点企业白名单,大力发展订单、仓单、快捷保理、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截至10月末,全省14条实施“链长制”产业链企业贷款余额达1762亿元,应收账款融资871亿元。依托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多种金融模式相继落地。如江西铜业发行了全国首单有色金属产业链标准化票据,正邦集团落地了“云企链”线上保理融资等。此外,江西省外管局积极开展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累计办理出口应收账款融资3.54亿元。
第四,构建集成化激励机制。江西加强金融、财政、产业政策协同,如南昌中心支行积极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截至10月末,已办理民营企业票据再贴现382亿元,绿色票据再贴现、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也正积极有效地开展。省县两级财政累计为各银行财园信贷通代偿55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综合费率降至0.89%。
下一阶段,南昌中心支行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聚焦激发金融改革创新活力,以市场化、法治化、可持续作为金融发展的原则和内涵,引导金融机构改革业务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罗延枫:接下来请田哲总经理介绍情况。
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 田哲:各位媒体朋友,很高兴参加“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新闻发布会,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工商银行的支持。工商银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通过产品服务创新,努力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
一是加大信贷供给,降低融资成本。前三季度全行新增各项贷款创新高,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1.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436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量均位列商业银行首位;普惠贷款余额7232亿元,较年初增长53%,预计能够超额完成40%的全年增速目标;1-9月累计投放普惠贷款超9000亿元,同比多投放3600亿元;考虑减费让利情况,1-9月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较去年全年下降88个基点。
二是加强科技赋能,提升贷款可得性。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加快信用类普惠贷款产品创新及数字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增强普惠金融场景式与产业链式服务。今年1-9月,通过信用类普惠贷款产品--“经营快贷”,为100余万户小微企业主动提供信用类授信超8500亿元,业务余额超1000亿元,较年初增长203%;落地数字供应链1178条,较年初增加734条;累计为近3万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服务。
三是优化贷款期限,支持连续用款。疫情发生后,迅速落地贷款接续工作方案,综合运用续贷、展期、再融资、宽限期、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灵活解决企业因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的还款困难。截至9月末,累计为6.17万户中小企业办理延期还本2709亿元、为3.7万户中小企业办理延期付息185亿元。同时,加大中长期、“年审制”和“循环类”产品创新与投放,帮助降低中小企业转贷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创新综合服务,助力企业经营发展。完善“融资、融智、融商”普惠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全面启动“万家小微成长计划”,为小微企业提供专属问诊咨询、“融智e信”智库等服务。全新推出跨境撮合服务,帮助小微企业“一点接入”全球产业链,在第三届进博会期间,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洽谈会,来自53个国家的800多家企业参会并“一对一”跨境洽谈,现场签约及达成合作意向近300项。
下一步,工商银行将继续以实体经济为出发点、着力点,增强普惠金融供给,做好稳企业保就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谢谢!
罗延枫:下面请周伯婷总经理介绍情况。
中国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事业部总经理 周伯婷: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本次发布会,感谢人民银行对我们长期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对民生银行、民生小微金融的关注。
相信与会者和我们一样,对即将过去的2020年,都有着特别的记忆。在疫情暴发之初,我们全行制定20项创新工作举措、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将2020年定义为“彼此相连——小微金融特别服务年”,并通过一系列政策、行动、服务,着力突显“彼此”和“特别”;备受社会关注的民生银行换届结束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对保市场主体,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今天主题,简要地向大家汇报。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决心与组织保障更加明确。我行将民企客户分为大型战略民企、中小民企、小微企业三大类,针对战略民企,配置“五位一体”服务团队,推行“1+3”作业模式;针对中小企业,以“供应链+行业解决方案+融资与结算”提供产品服务;针对小微企业,提速线上+线下、自动化、智能化相结合的业务模式,服务小微企业完整的生意圈、生活圈。
二是针对特别的2020年,推出更大的普惠金融工作力度。首先,让利方面,1-10月,人行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发放额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20%,小微贷款发放利率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其次,大力推广无还本续贷,无还本续贷是我行小微金融服务的原创,在疫情形势下,进一步简化手续、开通“自助转期”功能,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即可完成续贷;1-10月,无还本续贷投放2120亿元、其中50%由客户自助办理;全行整体续贷率保持高水平,武汉、浙江、北京等地区续贷率高达53%。第三,主动为客户提供增额、减免、多元化产品组合与资产配置等全面服务。全行以“不一样”的工作举措、服务理念,扎扎实实做好增量、扩面、降价各项工作,有力促进复工复产。
三是创新服务工具,提升客户体验。我行依托动态人脸识别等技术,奋战25小时、迅速完成小微贷款远程面签系统搭建与上线,很多小微贷款客户通过远程视频方式,顺利办理了签约、支用、续贷、征信保护等业务。我行积极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模式,多地政府选择民生银行首批试点,90%的分行已经实现抵押登记一站式办理。同时,我行相继推出小额信用“网乐贷”、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民信易链”,以及联通银行产品与行业应用的“通”系列产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四是切实贯彻“以客户为中心”,从点滴做起,赋能小微企业。2020年,我们大力开展以“彼此相连”为主题的客户活动,在给予客户特别融资安排的同时,开办“民生小微商学院”、免费向小微企业主提供经营能力课程;邀请小微企业入驻“民生农场”、帮助他们直播带货,推广线上“一键开店”的“云小店”产品服务,为客户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赠送抗疫物资、特别保险保障以及保险检视服务,增强小微客户自我保障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满足客户需求是银行产品与服务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我们将把“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融入服务文化、营销文化、信贷文化、风险文化、合规文化之中;全面推进产品、营销、渠道、运营、风控、决策等整体性数字化转型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贡献“民生方法”。谢谢!
罗延枫:下面是提问环节。
人民日报:为保市场主体,在创新信贷产品方面我们有哪些做法和成效?谢谢。
金鹏辉: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在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信贷产品创新方面,上海总部积极作为。保市场主体的重点就是保小微企业,我们在总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出台了“上海金融18条”的工具箱,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主动作为,服务好小微,重点在于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总行5000亿、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在上海得到较好的落地实效,同时我们也倡导商业银行在各自的领域担当社会责任。
我们注重对风险的防范,在信贷产品创新过程中,重点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股市,使我们推出的支持政策尽量用于实体经济,特别是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我们有一些特色做法,如建立账户服务绿色通道,推动动产担保统一登记试点,优化征信查询服务,减免征信服务收费,今年1—10月减免了征信服务相关费用近2000万。国有银行在这方面也发挥了头雁作用,重点开发了无接触线上产品服务,提升普惠小微的企业覆盖面。中小银行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围绕科创、知识产权、动产融资、产业链供应链等,开发突破性创新产品。地方法人银行则强化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在本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辖内金融机构在内部资源配置、绩效考评、不良容忍度等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安排上,均能够向小微企业倾斜。比如,在绩效考核方面,提高小微绩效考核权重,从10%提高到12%,将不良贷款的容忍度设定为高于全行不良率3个百分点。同时,从细化线上业务尽职免责标准、扩大支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责任认定权限等方面推进落实小微信贷免责要求。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第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二,普惠小微贷款保持大幅度增长。第三,首贷户显著增加。第四,中长期制造业贷款增速提高,前9个月达到30%。第五,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度下降,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下降50—60个基点。第六,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加大。第七,两项直达工具覆盖面显著扩大。9月份,上海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延期率接近46%,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额占比接近19%。
张瑞怀:我介绍一下江西的情况。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小微企业需求和信息技术迭代,持续推进基于信用的小微信贷产品创新。截至2020年10月末,江西信用贷款产品已达170余种,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余额921.4亿元,占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的19.5%;增量占比达到40.6%。在推进信用贷款创新过程中,我们坚持“四个注重”:
一是在支持对象上注重“首贷户”挖掘。将信用贷款创新的重点方向瞄准因缺抵押担保而未获得过贷款支持的市场主体,在江西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上开设线上“首贷中心”,建设无贷款记录户申贷专属通道。同时,寓管理于服务,创新建设了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平台,开发基于企业分散在各家银行的收支流水数据的信用评价模型,形成28.4万户信用评分高的无贷户“白名单”,推送给银行机构对接,为银行发放信用贷款提供风控参考。目前成功获得1000万元以下的贷款的首贷企业户数已达1.9万户。
二是在完善政银对接上注重信用信息共享。持续推进农村和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信用与信贷获得联动,改善江西金融生态。特别是创新搭建了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联网核查通道,推动省、市、县三级“赣服通”政务服务信息化平台的7大类104个数据项信息实时共享,跑出信息调查“加速度”。目前已在江西萍乡市的芦溪区率先试点,为382户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成功授信9225万元。下一步将争取尽快在全省推广。
三是在风险控制上注重金融科技运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运用,聚焦第一还款来源,实现纯线上审批与放贷。当前,江西各家银行机构都创新推出了基于数据赋能的信用贷款产品,如“小微快贷”“信用易贷”“诚商信贷通”等,还有的银行机构专门针对首贷户推出了“物流E贷”“政采智贷”等专属产品。
四是在激励保障上注重提升政策协同。开展金融强链保链行动,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向银行提供全省14条主要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名单;推动政府创设“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等多款财政增信产品,引导银行机构重点向无抵押、无质押、无担保的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020年前三季度,江西累计发放各类政府增信类贷款近1000亿元。央行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政策工具也已经发放20.1亿元,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2万余户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54亿元。
周伯婷:客户的需求,是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源头和源动力,随着客户危机意识以及线上化经营意识增强,我们的创新也在优化产品、保障额度以及便捷客户体验上下功夫,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全社会的技术进步、信用环境建设为银行创新提供了空间和保障,这些因素都构成我们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部分。
基于客户需求的创新,“补血”+“降本”。面对数量众多、需求多样的中小微企业客群,我们根据用户行为与偏好进行分类、分层,提供符合客户真实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包括信用、保证担保以及抵押担保等产品,包括“复工贷”“旺季贷”,针对特定客户的“抗疫贷”、面向教育行业的“助校贷”等等;抵押担保方面,也着力扩大抵押品范围,从标准房产住宅扩展到知识产权等创新押品领域。另外,我们在下调贷款利率、减免费用的同时,创新推出可用于抵扣贷款利息和结算手续费的“小微红包”,回馈客户、降低客户融资成本。
基于技术进步创新,“提效”+“提质”。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应该成为提高金融普惠性和银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量。我们依托金融科技,大力优化流程效率、提升贷款办理的便捷性,拓展线上信用贷款“纳税网乐贷”、供应链上“信融e”等网络融资服务;大力推进抵押贷款“一站式”办理;全面推广小微贷款移动作业,实现小微贷款受理、审批以及支用的全流程电子化,今年以来电子化渠道受理业务超过4万笔,办贷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40%,满足客户随时随地、灵活支用、便捷还款的需要。
基于与消费者共同发展的创新,“赋能”+“共赢”。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和信用土壤,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维护。一方面,我们赋能客户发展、提升客户抗风险能力;同时,我们也注重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倡导理性信贷文化,广泛宣传“信用创造价值、信用带来增值”的理念,引导经营者、金融消费者履约意识和自律意识提升,共同营造创新生态,改善营商环境。
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民生银行在小微金融深耕12年,我们的创新产品也会持续迭代,并更加灵活地加以运用。
罗延枫:请继续提问。
中国证券报:小微企业获得首次贷款比较难,在这方面有什么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谢谢。
周逢民:针对首次贷款难,我觉得贷款难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难就难在点多、面广、分散,信息不对称。我们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全国较早启动了“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对成长期、有潜力、有市场、未获贷的小微企业,逐户建立培植档案,“一企一策”提供金融服务方案,组织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首贷通”“商e贷”等首贷产品,支持小微企业站稳脚跟、良性发展。比如,在山东滨州设立首贷服务中心,通过设立“首贷咨询”窗口,实现首贷培植“服务靠前一步、问题及时清理、业务高效办理”,已累计帮助2814家民营和小微企业获得首贷。从全省情况来看,截至10月末,山东已培植各类小微企业12.24万家,其中获首贷企业11.31万家,获贷金额1344亿元。
在首贷培植行动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企业,创新开展“金融诊疗”助企行动。联合多个部门,组建省、市、县三级“诊疗”团队,涵盖熟悉政策的政府主管部门人员和熟悉市场的商业银行业务骨干,分级开展“诊疗”行动,实现小问题就地解决、涉跨部门问题会商解决、复杂问题上级协调解决,支持受诊疗企业尽快摆脱困境、重回正轨。截至10月末,全省各级通过“金融诊疗”助企行动帮扶企业超4.72万家,给予资金支持2825亿元,其中民营和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
二是针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不确定性高的特点,对于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由省市两级财政承担贷款本金损失的70%。单户企业纳入风险补偿的年度贷款余额不超过1000万元,为金融机构减轻负担。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累计向15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796笔、金额达到72.4亿元。
三是针对激发人力资本融资潜能,推动探索“人才贷”和人力资本授信模式。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推动银行机构针对“人才工程”入选者创新“人才贷”融资模式,配合政府建立“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与银行按照5:5比例来分险,目前已累计向188家企业发放贷款8.3亿元。在此基础上还指导各银行推出了“人才有价+人才等级评定授信”的信贷支持模式,助力解决人才在创业、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至今年三季度末已经为600多家企业和人才(团队)实现投融资5.2亿元。
通过采取上述的工作措施,整体成效进一步显现,基本上实现了“增量、扩面、降价”的目标。截至10月末,山东省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39.1%,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0月份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67%,同比下降94个基点。谢谢。
罗延枫:下面继续提问。
新华社:当前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确实有所改善,但是仍面临一些压力,比如信用贷、续贷、首贷方面,请问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的薄弱环节做了哪些工作?创新了哪些产品?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谢谢。
田哲:工行始终坚持以金融科技助力产品创新,大力推动信用类普惠贷款投放和“续贷”“首贷”服务。
首先,大幅增加信用贷款投放。一方面,我们着力于增加线上信用贷款产品供给。运用大数据,丰富线上信用类贷款——“经营快贷”产品体系,有效覆盖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例如:针对性推出“抗疫贷”“用工贷”“租金贷”等产品,助力疫情防控和稳企业保就业。截至9月末,“经营快贷”产品已为100余万户小微企业主动提供信用类授信超8500亿元,贷款余额超1000亿元,较年初增长203%。另一方面,我们着力于拓宽线下非抵质押融资渠道。通过深化银政、银担、银保合作,以客户共管、风险共担的模式,拓宽融资覆盖面。例如:作为首批合作银行,我行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签订了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合作协议,并在全国率先落地第一单贷款业务。再如:推出“银政通”贷款产品,大幅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额度。
第二,着力提升“续贷”服务能力。为满足小微企业的续贷需求,对于线上产品,工行由总行批量实施无还本续贷操作;对于线下产品,提前启动续贷准备工作,并做好资金接续服务。此外,工行会根据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合理设置贷款期限,通过“长期授信、定期审定、循环使用”等创新方式,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疫情发生后,工行主动从地域、行业等维度深入分析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坚持利于纾困和真实性原则,做好延期还本工作。
第三,持续加大“首贷”服务力度。一是与政府部门、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合作,批量获取“首贷”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二是与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合作,探索风险共担机制,丰富业务办理模式,将更多“首贷户”纳入融资支持范围。三是深入开展“万家小微成长计划”等活动,提供“送上门”的“首贷”服务。截至9月末,工行累计为近3万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服务。
后续,工行将以创新谋发展,以实干担重任,进一步加大信用贷款供给,提升“续贷”“首贷”服务能力,谢谢。
罗延枫:下面继续提问。
中国日报:请问金行长,今年2月份以来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发布了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上海总部在推进金融先行先试和更高水平上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还有哪些新的工作进展?谢谢。
金鹏辉:非常感谢大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特别是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关心。我今天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关于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这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总行批准,我们已经可以实施了。在今年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出台30条意见,充分表明了中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在总行的领导下,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和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双牵头建立了工作机制,把30条意见分解为46项工作任务,100多项阶段性目标,46项任务中有26项是涉及到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和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很多都已经落地了。借此机会我和大家通报一下进展。
在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方面,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两项试点都已落地并推广。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转让服务平台(一期)已正式上线,并为第三届进博会提供更为便利的跨境贸易融资服务。允许符合条件的新片区企业开展一次性外债登记,自贸区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试点,搭建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工作均已开展。同时,持续加大金融支持新片区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的力度,推动出台新片区重点企业贷款贴息办法,并通过信贷政策指引支持新片区内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航运业等重点领域发展。
在更高水平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我们积极推进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搭建国际投资者了解国内市场的平台,根据总行授权按月发布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情况,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并大力支持商业银行代理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资产。推动发布国内首批挂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利率期权产品,丰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利率、汇率衍生品管理风险,推动境外机构自主选择签署NAFMII或ISDA衍生品主协议,已支持6家境外机构和1只非法人产品签署ISDA主协议进入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持续优化金融法治环境,研究构建与国际金融规则相衔接的机制,推动涉外纠纷约定境内机构管辖,创建专业高效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同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外资独资寿险公司、外资再保险法人机构、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外资独资公募、合资基金投顾公司纷纷落户上海。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也获批设立。全国8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中有4家、全国30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8家落户上海。
今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我们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浦东的改革开放再出发、投身上海国际中心建设新征程。谢谢。
罗延枫:下面继续提问。
金融时报:山东是农业大省,请问山东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谢谢。
周逢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殷切希望和工作要求。我们按照总行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10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接近3万亿,比年初增加2900亿,同比多增1721亿,增量创历史新高。
我们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引导机制。确保央行资金直达乡村产业实体。从2018年开始在全省创新推广“央行资金产业扶贫贷”,按照支持带动1户贫困户不高于20万元的标准,给予地方法人银行再贷款支持,引导银行向产业扶贫主体发放低利率贷款,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已累计发放24.3亿元。今年7月,探索金融扶贫与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创新推出“央行资金产业振兴贷”,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放乡村产业振兴领域涉农主体贷款,3个多月来已发放再贷款64亿元,撬动地方法人银行发放贷款207亿元,支持涉农主体37642户。
二是创新特色融资,提高涉农主体信贷服务覆盖面。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创新农地经营权流转处置模式,推动农地抵押贷款业务开展,预计年底将实现涉农县域全覆盖。针对分布零散、数量众多的家庭生产经营农户,推动银行结合当地特色农业生产,推出“大棚贷”“黄瓜贷”“海洋牧场贷”等百余个创新产品,基本实现“一县一品”全覆盖。三季度末“一县一品”类贷款余额497亿元,同比增长14%。同时,为充分发挥农村集体资产融资功能,组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三季度末贷款余额2亿元以上,成效初显。
三是创新协作方式,汇集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合力。按照“几家抬”的思路,共同解决风险分担难题,建立并持续优化“政、银、担”合作机制,指导银行与山东农担公司合作创新“鲁担惠农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农耕贷”“生猪贷”“强村贷”“巾帼贷”“本草贷”等政府性融资担保产品,银担合理分险,财政给予担保费和利息补贴。三季度末政策性在保余额238亿元,是上年同期的5.3倍。创新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机制,选择32个县先行先试,省财政设立5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人民银行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激励当地农商银行探索推出了支持畜牧业养殖规模发展“助养贷”、支持乡村青年创业发展“乡村好青年贷”等模式,三季度末全省32家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868亿元、同比增长14%。
四是先行先试,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探索经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要求,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效路径,在总行和相关部委支持下,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落地山东沂蒙革命老区——临沂市,优先将各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试验区先行先试,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突围。下一步,我们将以落实七部委出台的《山东省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为契机,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措施,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落实党中央的部署探索更多经验。谢谢。
罗延枫:下面继续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江西作为革命老区,近几年在区域金融改革试点方面承担了很多的改革任务,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张瑞怀: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对江西提出“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要求。江西省委、省政府要求金融部门用好国家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金融改革试验招牌,大胆探索,全力创新。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总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突出扶贫金融创新,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金融部门主动策应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打造“金融+扶贫车间”“金融+旅游”等特色融资模式,创新油茶贷、脐橙贷、光伏贷、电商贷、乡村旅游贷等信贷产品。至今年9月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164亿元,同比增长21.5%。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率先在全国推进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新的业务快速发展。
二是突出普惠金融创新,促进民生就业信贷支持。采取“边建设、边申请”方式,全力推进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健全风险分散补偿机制。10月末全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24.2亿元,同比增长19.6%。创业担保贷款自创设以来累放1364亿元,总量占全国1/7,累计扶持个人创业125万人次,带动就业486万人次。
三是突出绿色金融创新,促进江西经济绿色转型。江西生态优势明显,赣江新区是绿色金融改革试点,景德镇市获批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抚州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也是全国试点。我们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开展绿色信贷创新92项、绿色保险创新14项,形成122个特色案例。9月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2586.6亿元,同比增长21%;“文企贷”“古村落金融贷”破题落地,文化旅游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2.3%。
四是突出科技金融创新,促进先进产业崛起发展。依托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等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科贷通、专利权质押贷款,带动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33.9%和32.0%。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区域金融改革创新,为畅通经济循环,服务江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展现更大作为。
谢谢!
罗延枫:下面继续提问。
每日经济新闻:疫情期间无接触贷款服务作用突显,请问民生银行有什么创新举措?如何在实际业务中做好用户筛选、贷后管理、识别骗贷等工作?谢谢。
周伯婷:线上化、数字化是金融服务发展趋势,也是我们积极努力的方向,疫情暴发加快了这一进程,我们也在很多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以“零接触”方式创新服务客户。
首先,疫情暴发第一时间推出“小微业务在家办”。向客户提供小微金融线上产品和服务指南,实现贷款申请、续贷、转账、收款、代发工资、申请开户以及综合的财富金融各类产品服务,便捷、直接的线上业务办理入口集合,为客户提供7*24小时小微金融服务。
第二点,打通小微贷款全流程线上办理。依托动态人脸识别等技术,快速开通多项远程作业、远程服务功能;比如,小微贷款远程面签系统,从讨论决定方案到系统搭建、上线,仅用了25小时,很多小微贷款客户,通过视频方式,顺利办理了贷款签约、支用、续贷、征信保护等业务。比如,我们广州的一家客户,当时在瑞士探亲,联系到稀缺的酒精等消毒用品,需要贷款融资进货,我们在线服务,一个半小时内完成了这笔贷款从申请、办理到提用全过程,迅速为抗疫一线补充“弹药”。
第三,大力推广无还本续贷,进一步简化业务办理手续、开通“自助转期”,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即可完成续贷。1-10月,全行无还本续贷方式小微贷款投放2120亿元,其中一半都是由客户自助方式完成。
线上化、无接触,确实在疫情期间,更加显示了在客户服务方面的价值。
在风险管理部分,包括筛选客户、贷后管理等,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认知客户”。一方面,我们依托丰富的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包括征信信息、客户经营情况、政府公共信息等建立了风险管理和评价模型,通过客户行为评分、预警评分、催收评分等,自动触发对客户差异化的识别和管理。除了技术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服务小微企业多年,积累、锻炼了一支专业的服务团队,会加强与客户的交流、回访等一定频度的接触往来,结合结算、财富等金融与非金融服务,让我们对客户有了更多、全方位的认知和了解,以“暖实力”服务客户的同时,更好地防范业务风险。
罗延枫:下面继续提问。
第一财经日报:请问央行上海总部在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金鹏辉:感谢这位记者,你的问题提的非常好。总行党委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上海总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做好此项工作。在总行指导下,上海总部坚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牵头南京分行、杭州中支、合肥中支、宁波市中支建立了“金融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按照30条意见,以及长三角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联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等单位出台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先行先试的16条举措。相关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推进跨省(市)协作,整体提升长三角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方面。重点探索跨地区资金要素的流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加速要素资源向全国大市场一体化的建设。同时,推动成立长三角征信机构联盟,先行先试一体化市场化的征信体系;启动长三角地区法人银行跨行账户信息验证工作,推动有关银行提供同行跨区便捷开户,以及跨区代办和异地鉴证服务。
在加强金融配套服务,促进长三角创新发展方面。我们积极推动联合申报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出台综合服务方案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金融机构与科创产业对接、金融市场与企业成长路线对接、金融供给与国家创新战略对接、金融创新与市场需求对接。积极支持G60科创走廊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申请科创板上市融资。
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金融政策协调方面。我们积极牵头做好长三角地区金融数据统计分析工作,由上海总部按月发布长三角货币信贷运行情况,编写长三角金融运行分析报告。积极支持长三角绿色项目库以及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长三角普惠金融指标体系,落地长三角地区金融消费纠纷非诉解决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行党委的要求,继续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紧扣一体化、高质量这两个关健词,积极推进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尽快落实。谢谢大家。
罗延枫:下面继续提问。
上海证券报:请问在全球疫情蔓延、产业链循环受阻的情况下,工商银行在帮助中小企业打通产业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有没有针对性的举措?谢谢。
田哲:谢谢你的提问。为帮助中小企业打通产业链,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工行主要从加大供应链融资供给和优化综合服务两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供应链融资方面,工行发挥自身金融科技实力和客户基础优势,加快发展线上供应链融资业务,打通产业链生产、流通、分配等环节的关键点和薄弱点,为小微客户提供信用融资。目前工行已初步建立覆盖产业链全部贸易环节的数字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例如,工行推出了基于核心企业应付账款拆分流转的“工银e信”,将核心企业信用延伸至产业链末端小微客群;推出“e链快贷”,为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户等个人客户提供线上融资。截至9月末,已围绕农业、医疗、物流、先进制造业等行业龙头企业,落地数字供应链1178条。
综合服务方面,工行依托自身国际化服务网络和金融服务能力,帮助小微企业拓展全球商机。今年8月,工行正式推出面向企业免费开放的“环球撮合荟”跨境撮合平台,以促进企业之间达成商品、服务、技术、项目、资本等领域跨境合作为核心目标,通过“撮合活动”“环球商机”“金融服务”三大板块,帮助企业找供给、找需求,找信息、找资源,助力中小企业“无接触”“短链条”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从而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环球撮合荟”跨境撮合平台推出两个多月来,已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个行业的近2万家企业入驻;依托平台举办第三届进博会“一带一路”贸易洽谈会及中非、中缅、中马等多场跨境撮合活动,超过75%的参会企业达成跨境合作意向;与阿根廷、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家政府机构与商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
谢谢。
罗延枫: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这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也谢谢台上的各位嘉宾。欢迎大家继续关注“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发布活动。下一次发布会再见。